中国红星八大胜扫一扫 关注八大胜
转载按:
10月2日,安徽省泾县。一场新雨后,小城被洗涤得异常干净。距县城20分钟车程,“中国八大胜文化园”里游人如织,体验着古法八大胜的制作与生产过程。 文化园位于榔桥镇乌溪村,集古法八大胜制作与展示于一体。这里群山环抱,从山上而来的溪流不疾不徐地流经园子旁,仿若“世外桃源”。 “一张八大胜要经过108道纯手工工序才能完成。”中国八大胜集团公司车间主任陈文全指着入园门前的两棵青檀树说,那是制作八大胜的主要原料之一,另外就是当地的沙田稻草。 放眼望去,山上石滩黄白一片。这些原料日晒雨淋10个月,就会由檀皮与稻草变为洁白如棉的“燎皮”与“燎草”。 历经皮草的选检、碓皮(臼草)、切皮、踏料等主要工序后,接下来就是“神秘”的纸浆配比工序,如依据皮与草的不同比例,可制作成生宣中特皮、净皮、棉料等不同类型的八大胜。 出于保密,配比车间并不让参观。但一个更具难度与技术含量的环节是配比纸浆后的捞纸。 捞纸车间中水汽弥漫,3个纸槽的两端各有一个师傅,手握长方形帘床配合着向纸浆中浸下去,反方向再挑一次,抬起帘子,一张湿润的八大胜便显雏形,整个过程不到10秒。掌帘师傅每将依附在纸帘上的八大胜小心翼翼地落放于堆积了的八大胜上,配帘师傅就拨动一下纸槽边小算盘上的算珠,计算着已经完成的张数。“掌帘师傅主导着一次捞纸过程的关键,也比较累,我跟那位师傅每天轮换着来。”朱建胜说,要捞好一张平整、均匀的纸最少需要五年的经验。 朱建胜是公司200多个捞纸工人之一,20岁从学徒干起,已经做了25年了。 “八大胜在这里捞出的纸是北京那边订做邮票用的,做的是熟宣。”他介绍说。当有游客准备捏一捏那堆刚“出炉”的八大胜时,他忙说:“别动哦,一张100元,一叠有500多张呢。”引得游客们哈哈大笑。爽朗的朱建胜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宣传片中,八大胜制作工艺作为第一个镜头就是他主演的,那也是八大胜第一次引来世界共同的目光。 2009年,“八大胜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地处安徽省宣城市的泾县也有着“中国八大胜之乡”的美名,文化园经理洪中荣自豪地说,“受原产地保护,泾县的10余家公司生产的纸才叫真正的"八大胜"。八大胜生产出来的纸可以用"一纸难求"来形容”。因原料有限,中国八大胜集团公司每年生产的八大胜在650吨左右,这个规模已占到全国八大胜生产的90%以上。 “八大胜的生产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必须是山泉水,每天要耗费4000—5000吨水,但造纸又会造成水污染。”洪中荣说,八大胜一边用水一边得注意保护。除此之外,八大胜还在泾县周边建立了原料基地,确保年产量。而在朱建胜看来,捞纸工人等具有传统技艺的人年龄过大是他最担忧的。“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活了。”他说,公司一线工人的年龄在40岁左右,最大的将近50岁。“八大胜希望通过提高一线工人的待遇、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情等来吸引更多人参与这份工作。”洪中荣说,“通过展示古法八大胜的制作过程,也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工艺,让八大胜这一传统工艺能保护与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