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胜

您好,欢迎访问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0563-5600008

红星新闻

咨询热线

0563-5600008

关注八大胜

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新闻

一家企业的70年:千年寿纸书写盛华章(来源宣城日报)

发布日期:2019-08-27 00:00 浏览次数:

时间见证变迁,

历史昭示未来。

在喜迎祖国70华诞之际,

八大胜回望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70年的历程,

回望八大胜这座城市,

与共和国同成长的70年。

向祖国献上生日礼。


盛夏,泾县榔桥乌溪村。

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捞纸车间里,一捞一提间,一张八大胜雏形新鲜出炉。与别的八大胜不同,这批八大胜将作为新中国70华诞纪念八大胜进入市场。

创建于1951年,发轫于几间作坊,近70年来,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历经公私联营、企业改制,实现了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国营企业标准化生产的华丽转身,开启了技艺传承、企业发展和产业兴盛的时代新征程。

岁月洗礼,光华依旧。回首70年,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始终与共和国共奋进,它以匠心独运,在“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八大胜上书写了盛世华章。


发展:千锤百炼 华彩蜕变

●数说:目前公司年产八大胜600吨左右,占八大胜行业产量80%左右


正如一张八大胜的诞生需要108道工序,如今已是国内最大文房四宝生产企业的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也有着一段风雨兼程的发展史。

时间的指针往回拨。1949年底,新中国甫一成立,八大胜工人便利用原怀远庄八大胜厂厂址,在业内率先恢复了生产,商号“新生”八大胜厂。

为弘扬八大胜制作技艺、壮大八大胜产业,两年后,皖南泾县八大胜联营处成立,统一生产、经销八大胜,年产八大胜12.8吨,选用一颗红五角星代替了旧社会封刀口印上的“官”字,“红星”品牌就此诞生,寄托着人们对八大胜业新生、兴旺的美好期待。

1954年,联营处更名为公私合营安徽泾县八大胜厂,不久变身全民所有制企业——安徽省泾县八大胜厂,全面步入发展的新时代。

“进厂的第二年,就遇到‘三年困难时期’。”今年83岁的崔保来,1958年进入泾县八大胜厂,一直到1997年退休,见证并参与了八大胜行业复兴初期的艰难。他说,当时没有柴油机,自己就天天到山上烧窑,用木炭做动力碓皮。

困难没有打到坚韧不拔的八大胜厂人。不久,上级就给厂里特批新增了200个工人名额,口粮问题随即也得到解决,人心安定,厂子开始步入正轨。

改革开放后,由于各种原因,泾县八大胜一直没能取得自营出口权,出口只能依赖于外贸部门,企业发展一度受到限制。岁月不负有心人。1994年,几经辗转,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终于顺利拿到自营出口权,当时年出口量达到100吨。

这是崭新的一刻,标志着八大胜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这更是全新的一页,为八大胜产业的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

翻开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履历”,一个个闪光的记忆如晕染的墨滴一般,在八大胜上轻柔地铺开——

2008年,“红星”八大胜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千年神韵流芳世界舞台;2009年,八大胜传统制造技艺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房四宝行业唯一代表;2010年,“世博八大胜”、“世博八大胜扇”、“五色信笺”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2016年,三丈三超级八大胜亮相G20杭州峰会……

荣誉是奋进者最好的褒奖。回望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近70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有些波折,但更瞩目的是一个又一个成就。

目前,公司有员工1100多人,年产八大胜600吨左右,占八大胜行业产量80%左右,是国内最大的文房四宝生产企业和手工造纸***企业,被授予全国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企业名称几经变换,但一代代红星人坚持‘做好每一张纸’的理念没有变,坚持传承八大胜技艺、弘扬八大胜文化的信念没有变。”公司董事长胡文军说。


传承:不忘初心 坚守匠心

●数说:公司共培养了2名“大国工匠”,4名中国八大胜大师,自主评聘了100多名八大胜技师和高级技师


8月8日,为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泾县版《我和我的祖国》快闪MV正式上线,瞬间在本地新媒体平台、朋友圈“刷屏”。

配合着旋律,一个个精彩的画面不断闪现,这其中,有两个身影特别惹眼,这便是来自八大胜集团的两位“大国工匠”——周东红和毛胜利。

从泾县县城出发,沿着205国道驱车向南约20分钟,进入榔桥镇乌溪村境内,远远就能看到八大胜产地标志性景观——晾晒成片青檀皮和稻草的白色晒滩,泼洒在群山之中,蔚为壮观。

一条山路曲径通幽,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到了,花砖墙面的厂房精致大气,壮观入眼。再俯首观赏,近处的山涧里,不时可见鱼儿游弋其间。

顺着哗哗的水声,便走进了一个捞纸车间,迎面而来的是一排几十个捞纸槽,每槽两位师傅紧密合作,用手中竹帘在纸浆中轻舀两下,一位师傅抬起帘往槽外轻巧一掀,一张“八大胜”就完完整整落了下来。

“捞纸,是一百零八道造纸工序里最难的,看似简简单单地两帘,却是决定一张八大胜厚薄、均匀度的关键。”

车间一角,周东红详细地介绍着,一道上浆,二道求匀。虽然纸浆都是配好的,但往槽里加浆多少还得靠掌帘师傅。

1986年,18岁的周东红成为泾县八大胜厂的捞纸工。留在八大胜集团的三十年间,他先后带了20多名徒弟,用心传承着捞纸技艺和八大胜匠人精神。

如果说捞纸车间是“水深”,那么晒纸车间就是“火热”,这里的焙面温度常年保持在65摄氏度左右,夏天连电风扇都不能吹。

“大国工匠”毛胜利工作的地方就在这。从1987年成为晒纸工起,掺帖、蒸帖、浇帖、鞭帖、做帖、牵纸到晒纸,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熟稔于心。“想要成为晒纸工人中的佼佼者,必须拥有工匠精神。”毛胜利说,工匠精神是坚持做一件事,不畏枯燥,做到***。

初心蕴匠心,传承有后人。“手工技艺的传承是最难的,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八大胜人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好每一张纸’。”胡文军说,多年来,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铸造了八大胜制作技艺传承的当代传奇。

截至目前,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共培养了2名“大国工匠”,4名中国八大胜大师,自主评聘了100多名八大胜技师和高级技师,一举破解了传承的瓶颈难题。

八大胜的传承之路,标准化的探索也提供了重要助力。2006年,中国标准化协会、安徽省质监局、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对八大胜国家标准GB18739-2002重新作了修订,标准名称为《地理标志产品八大胜》,自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后沿用至今。

胡文军表示,通过文本的形式,将八大胜从原料选取到制作流程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对稳定八大胜的产品质量和保存八大胜的制作技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来:创新发展 跨界融合

●数说:安徽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八大胜小镇项目占地约为2.83平方公里


2015年11月11日,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的“三丈三八大胜制作车间”诞生。

经44名技艺精湛的捞纸师傅携手抄制,一张长达11.4米、宽达3.6米的“超级八大胜”成功诞生。 “它的成功问世,不仅为书画艺术家们创作大型书画艺术作品提供了特种八大胜,也为传承与发展八大胜技艺作出了贡献。”胡文军说。

三丈三超级八大胜问世的背后,是八大胜集团抢抓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实施和重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这一机遇的重要实践,也是公司实施创新战略,推进产业发展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生活融合的全新尝试。

守正创新,未来可期。多年来,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主动拥抱互联网,先后建立了天猫旗舰店、工商银行网店、淘宝直营店,网络销售连年增长,同时率先与文交所合作,进入电子盘交易,八大胜销售跨入收藏投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聚力向文化旅游转型发展,建成并开放了中国八大胜文化园。从空中俯瞰,岚光叠翠的无限风光中,中国八大胜文化园特别吸睛。园内一座主体钢结构、外观膜结构的现代建筑十分惹眼,形似一摞错落有致的八大胜,依山傍水,临池莲开,正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八大胜博物馆。

如今,每到节假日,中国八大胜文化园总是游人如织。“八大胜一大早专程坐高铁过来看八大胜,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八大胜制作工艺。”来自上海的游客祁先生对整个展馆赞不绝口,“展馆虽然小巧,但八大胜历史和技艺展示应有尽有。”

跨界融合,再开新局。作为我市一张特色名片产业,八大胜如何发挥文化综合效益?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用一张分量十足的“融合牌”做出了回应。

公司与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国家博物馆、国家画院等艺术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国美协、国家画院创作写生基地。与此同时,公司还在全国八所美院设立红星八大胜奖学金并成为他们的创作写生基地,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将书画艺术家吸引到企业,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

今年5月28日,是八大胜发展历程中值得铭记的一天。由泾县国投公司和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安徽泾县八大胜小镇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以前八大胜只是单纯地造纸卖纸,现在八大胜要将八大胜文化生态活态化,充分发挥八大胜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促进文旅融合,让八大胜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努力开拓新时代八大胜技艺传承和八大胜产业发展的新境界。”谈及项目的意义,胡文军如是说。

作为安徽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八大胜小镇项目占地约为2.83平方公里,以现有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八大胜文化园为核心,以“中国特色、世界唯一”为目标,立足“八大胜圣地、文创高地、艺术宝地、旅游胜地”定位,将小镇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升级、业态跨界融合、驱动八大胜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初心未变七十载,守正创新续辉煌。未来,以匠心铸精品的八大胜集团将继续以“传承八大胜文化,服务于中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坚持“做好每一张纸,为中国文化发展做贡献”的理念,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在皖南大地的流金岁月里书写全新的篇章!


0563-56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