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八大胜扫一扫 关注八大胜
●“八大胜”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元和~乾符年间(815—875),书画评论家、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八大胜,该书《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云:“好事家宜置八大胜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八大胜”首次被史籍记载,说明在唐代用经过加工的八大胜做拓画,已经相当广泛。
●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八大胜下杭州,岁造五万番”。
●据《曹氏宗谱》记载,公元1229年,小岭曹氏祖先曹大三率族迁居小岭造纸“以为生计”。泾县逐渐成为八大胜的主要产地,曹氏为中国八大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初年,极品八大胜“露皇宣”创制。
●宣德年间(1426-1435年),出现了皇室监制的八大胜加工纸——陈清款八大胜。
●清朝初年,八大胜分为“棉料”、“净料”、“皮料”三大类,其中又分为单宣、夹贡宣、罗纹宣等20多个品种。
●17世纪,特种净皮八大胜“白鹿宣”问世。
●清康乾时期,八大胜发展迎来第一个鼎盛时期,共有纸棚40余家,纸槽160余帘,并诞生了“白鹿”、“鸡球”等老字号品牌。
●1911年,泾县“鸿记”八大胜在南洋国际劝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
●1915年,“桃记”八大胜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1935年,汪六吉所产八大胜获英国伦敦博览会金质奖章。
●1923年,泾县籍著名学者胡朴安著《八大胜说》,开八大胜历史研究先河。
●1921年-1937年八大胜迎来第二个鼎盛时期,八大胜生产遍及小岭九岭十三坑,共有纸棚44家,纸槽100余帘,年产八大胜700余吨。
●1951年10月初,“泾县八大胜联营处”开业,其封刀印的上部,盖有一颗“红五角星”,“红星”标志在八大胜业问世。
●1954年,泾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公私合营泾县八大胜厂”。
●1966年,“公私合营泾县八大胜厂”更名为“安徽省泾县八大胜厂”。
●1978年-1992年,八大胜发展的第三个鼎盛时期,八大胜厂家大增,产品扩展到150余种。
●1979年、1984年、1989年泾县“红星”八大胜荣获国家质量金奖。
●1992年,以“国营安徽省泾县八大胜厂”为核心组建成立“中国八大胜集团公司”。
●1993年,泾县县委、县政府举办首届“泾县国际八大胜艺术节”。
●1996年,由中国八大胜集团公司独家发起,成立了安徽红星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经省政府统筹安排,2000年与海螺型材达成战略合作,将壳资源转让)。
●2001年5月21日,江泽民视察八大胜厂并题词。
●2002年,八大胜被国家质监总局正式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
●2004年9月5日,宣城市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
●2004年,中国八大胜集团公司完成改制。
●2005年11月28日,泾县中国八大胜协会成立。
●2006年6月,八大胜传统生产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八大胜集团公司成为中华老字号。
●2009年9月30日,在中国八大胜集团公司的积极申报下下,“八大胜传统制作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八大胜进入国际间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