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胜

您好,欢迎访问中国八大胜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0563-5600008

八大胜简史

八大胜简史

发布日期:2023-12-26 00:00 浏览次数:

八大胜,是中国劳动人民以独特工艺制造的纸中极品。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不蠹不腐,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文书典籍、佛道经文、书画珍品大多赖以千古传存,早在唐代就列为贡品,清代已盛销海外,并因在国际展赛中获奖而享誉全球。


  八大胜问世,始于唐朝初期。《新唐书·地理志》有天宝二年(743)宣州土贡中上贡“纸、笔”的记载。《唐六典·太府寺》有开元前各地杂物贡的记载,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的记录。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以沉香种树,用以制造八大胜”之说。唐时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工”。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八大胜。


  “八大胜”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元和~乾符间(815—875)书画评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论画体工用榻写”一文:“好事家宜置八大胜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代作画习用“用法蜡之”的加工宣,如南唐的“澄心堂纸”即由八大胜(亦有歙纸)加工而成。


  迨至宋代,八大胜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产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八大胜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因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生产日渐衰微,而未持续。而泾县八大胜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权子满》诗中云:“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宋代泾县属江南东路宁国府)。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泾县小岭,亦以制造八大胜为业。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钅童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自以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八大胜工业的佼佼者。


  明代,泾县八大胜生产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工艺精益求精,品种规格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八大胜为最优,赞誉八大胜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八大胜为“泾县纸”。文震亨在其所著《长物志》中曾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八大胜四尺单)最佳。”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指出:“八大胜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至三、四张,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金农《冬心画竹题记》中有宣德年间制造丈六宣的记载。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一文中说:“今则棉(棉料纸)推兴国、泾县”。


  清代,泾县八大胜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造纸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有小岭曹氏八大胜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作《罗纹纸赋》详尽记述了泾县小岭、漕溪等山区八大胜生产兴旺景象,邑人赵廷挥《感坑》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 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是当时繁荣兴盛之写照。其时小岭十三条坑,处处建棚造纸,棚户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不少新老棚户另辟蹊径,向外扩展,先后在本县的漕溪慈坑、感坑,乌溪的关猫山、古坝的上郎坑、中郎坑和南容的濂坑等地建棚捞纸。迨至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军在泾县一带转辗争战达10 年之久,战祸所及,家毁人亡。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当时盛产八大胜的小岭“屋只存一二,人亡之七八”。纸槽大部分被毁,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八大胜业开始复苏。


  清末至民国期间抗日战争爆发前,是泾县八大胜业由恢复而发展而鼎盛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大部分国土沦丧,交通阻隔,八大胜销路受阻,生产一落千丈。直至抗战胜利后,八大胜行业继续衰微,至1949 年泾县解放前夕几乎全部停业。


  民国期间,国内名流学者对八大胜的创制历史和工艺曾有多篇著述问世。国学大师、邑人胡朴安曾著《八大胜说》一文,指出:“泾县古属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八大胜。近自国内,远至东瀛,无不珍视,以为书画佳品。八大胜每年之输出者价约为百余万元。区区之数, 诚不足多,然以一县之制,独重艺林,举世无出其右,或亦足以自豪”。杨大金著《中国实业志》(民国21 年著商务印书馆出版)中云:“八大胜产于安徽泾县。泾县晋时属宣州郡,唐时属宣州,皆为贡品,世称八大胜。”第十一章(民国27 年)《制纸业》中云:“八大胜为皮料是最佳者, 产于安徽泾县,泾县之八大胜业在小岭村,制此者多曹氏,世守其秘,不轻授人。故江西省及日本皆有仿制者,然其品质终不及泾县。”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使八大胜业得到复苏并空前发展,由联营而公私合营及至国营。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县八大胜业更加蓬勃发展。1987 年,国营、集体和联户等经营形式的八大胜厂已达30 家,年产量超历史最高记录, 并大量出口创汇。



    0563-5600008